第352章 新侨饭店 (第2/2页)
过了许久,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我中了!”
6月11日,新侨饭店。
这年头京城有句话:“南有新侨,北有老莫。”
说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初期,京城最牛的两家西餐厅。
不过相比较老莫,新侨的门槛更高。
听说新侨饭店在首都机场都拥有一块地,专门负责专机出行的领导人在机场用餐。
当时尼克松访华,接待场所都设在新侨饭店,可谓风光无限。
后来申奥,奥申委就在这里的六层办公,一直到02年才搬走。
“江弦,这边儿。”王濛朝着江弦招招手。
“可算是来了,我还怕你来不及。”
“幸好我没在云南多留。”江弦说。
他从云南一回来就骑自行车赶到这里,为的就是参加今天在新桥饭店的聚餐。
这场聚餐是《人民文学》编剧部举办的。
一是因为《人民文学》和《选刊》分家,聚餐惜别。
二则是欢迎王濛主持《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
“同志们,我简单说两句。”光未然端着酒杯,作了一番简短的致辞,
“我从六年前接手《人民文学》工作,当时我年纪已经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因为癌症做过两个大手术,但我一直给自己讲一个原则‘不麻烦大家,不麻烦单位’。
到现在,我这个老同志要退休了,工作嘛,不能说做的有多好,至少我自己是不太满意的,向大家说声抱歉。
我这个老同志没做好的,在今后,还希望大家能够和王濛同志一起,把他重新做的好一点,希望这本刊物能够办得活泼些、亲切些,不要单纯求稳,要在乘风破浪中求稳重。”
编辑们哗啦啦鼓掌。
比较感性的已经忍不住红了眼眶。
这时候王濛又站起来,简单说了几句。
没有慷慨陈词。
王濛反复强调,他只是个作家,编刊物还要仰仗各位专家。
总的来说,很低调,很能看出王濛人情练达的一面。
这是他以《人民文学》新一任主编的身份在公开场合亮相。
江弦觉得这个头开的很好。
马上到了7月。
有心之人马上从《人民文学》1983年7月号版权页上看到很大变化。
首先是主编换成了王濛。
然后原副主编三人,也只保留了一个刘剑青。
最大的变化在编委会,原编委会的老一代作家彻底退出,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作家上线:
茹志鹃、徐怀中、谌容、黄宗英、蒋子龙、江弦.
这几位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成为这部刊物的中坚力量。
“不是定好了你当副主编?”朱琳看了版权页以后冲江弦问道。
“这事儿还要作协开会做决定,过半年才能下来。”江弦解释道。
这年头,做事儿就是这样。
要先开会开会再开会、讨论讨论再讨论,最后才能定。
“编委会名单上还有崔道怡?”
朱琳在新的编委会名单上看到崔道怡这个编辑部元老的名字。
她眼睛一转,“江弦,你说这是不是预示着有可能会遴选他为副主编?”
“哟,可以啊。”
江弦佩服的看向朱琳。
女王陛下情商这一块儿是真在线,难怪另一时空混的如鱼得水,全靠这样灵敏的zz嗅觉。
除了版权页,这册《人民文学》的7月刊内容也信息量十足。
朱琳津津有味的读了一遍上面以“本刊编辑部”名义发表的一篇王濛起草的《不仅仅是为了文学——告读者》。
“宣示了对于世道人心,对于社会进步的关注。”
“我们更希望奉献给读者的是亿万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壮丽而又斑驳的画卷。”
“我们欢迎的是那些与千千万万的人民命运休戚相关、血肉相连、肝胆相照的作品。”
“.”
“这是主编宣言?”
江弦点点头,“王老师写的多好,立意高远,颇有抱负,这是一种大文学观。”
“咯咯咯咯。”
朱琳忍不住笑,“江副主编,还没上任就拍上马屁了?”
“这哪是拍马屁.”江弦红着脸争辩几句。
朱琳又翻几页,更觉这册《人民文学》有趣。
“还重发了《明镜台》?”
《明镜台》是50年代《人民文学》就发表过的一部耿龙祥的短篇,非常有名,思想核心大概是:“不能忘记人民。”
“不懂了吧,这就是王老师的高明之处。”
江弦轻笑道:“他是透露一个信号,表示自己还是会坚持以前《人民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会调整办刊思路、改变刊物风格。
不过他会在此基础上,以西方的表现方法一点点的丰满和改造现实主义,也就是他宣扬的新现实主义。”
“.你们文学界门门道道可真多。”
朱琳忍不住吐槽,“写就好好写不行么?”
“咱们中国文学传统标榜的是‘铁肩担道义’,这就注定写不是码字儿那么简单。”江弦说。
只要是搞文学,就没办法跳出这个圈儿。
王硕把自己从作家行业中抽离,扮演一个“无知者无畏”的痞子形象。
其实还是没跳出去。
他只是说自己没文化,先把自己降到一楼,这样立于不败之地,方便往楼上骂,一有情况,大家一起跳,肯定他伤得轻点。
简而言之就是:我承认自己不是好东西,你们也别认为自己是什么好东西。
又过了两天,人文社那边编辑李景峰找了过来。
他和江弦说,他们人文社打算往友邦南斯拉夫方面出版一批。
人文社看中的是江弦最近发行的《红高粱》和《最后一个匈奴》。
“《匈奴》没写完你们也要?”
“怎么了?你只写了上卷,那就先出版个上卷呗。”
“哦对,你们是人文社不是央视。”
江弦反应过来,又问,“你们往南斯拉夫出版,那稿酬规定是按哪边儿的来?”
“什么按哪边儿?”李景峰不解。
江弦解释道:
“你们既然往南斯拉夫出版,那稿酬规定我看也不用按着原本国内规定的那套来吧。”
“景峰。”
“要不给我涨涨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