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断刀 (第2/2页)
这也怪负刍。
负刍为了提振军心,也为了传递消息给李园,是把刺杀的事情搞得人尽皆知,起码他这边中高层将领官员都知道。
曾经的希望有多大,那么现在希望破灭,转变成的绝望就会有多大。
负刍怎么想也想不通,明明事情都要成了,怎么突然就失败了?
但是他现在没功夫想这个了。
刺杀从来不是体面事,尤其是,刺杀还失败了。
更尤其的是,这意味着最关键的计划失败了。
原本大家就靠这点希望才能顶住李园的进攻,现在希望没了,还怎么顶?
李园这边就不同了,负刍一方士气沦丧,但是他这边现在可是士气上涨。虽然不多,但是此消彼长自然已经是天壤之别。
李园毫不犹豫的趁势攻城,而负刍当机立断,派了死忠断后,他率领大部队直接弃城逃跑,要逃回江东。
李园自然要乘胜追击,不过,嬴政同样不会让楚幽王如此轻松获胜。
早已陈兵上蔡一带的蒙武,率领两万精骑直取寿春。
王翦随后率领十万大军开始攻城拔寨。
吓得楚幽王都不敢再追负刍,急令李园回守寿春,召集四方之兵共抗秦国。
原本的墙头草,在负刍逃回江东后就已经赶紧快马加鞭去勤王了。
虽然现在突然面对秦国有些可怕,但是这如果再不表忠心,那怕是没机会了。
此次嬴政并没有想着真打楚国,现在还不是时候,而且无故攻楚也不符合他的人设。
嬴政是以昌平君为旗帜,以助楚国拨乱反正的名义攻的楚国。
烈度极其有限,并且大军所至,秋毫无犯,正儿八经的把天军为了公道正义的风范体现出来了。
秦军的作风,不知道的还以为回到了春秋初期那样,道义为重。
在嬴政的命令下,王翦和蒙武也很尊重昌平君,并且以昌平君的意见为主。当然,要在嬴政的指导下,道义的原则下。
你让我们直接快速进军进攻寿春,那肯定是不行的!
愿意割地也不行!
我们大秦是为了公理道义来的,不是为了你家这几座城池来的。
拿下寿春,干掉楚幽王自然也是不行的!
我们来即便是拨乱反正,也要查明情况才行啊。
纵然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也有人证。但是,那也要查清才行啊。人家楚王还没说话呢,总要给人辩解的机会吧?
在蒙武逼迫李园回撤后,王翦则是也逐渐停下了攻城拔寨的脚步,在拿下七座城池留给昌平君做驻足点以后,王翦也就不再进攻。
有着昌平君的带领,加上大义的名分,王翦拿城非常顺利,基本经过劝说,最后都老实开城投降。
而秦军拿下城池也确实是如同所说的一样,不动分毫,全部交给了昌平君管理。
只要不是不听昌平君的话,秦军绝对没有异动。
对于昌平君的管理,也绝不多加置喙。
态度很明确,你们的家事你们自家处理,我们大秦和大楚有着通家之好,是为了道义,只是来帮忙的,为了伸张道义。
同样是因为大秦认可昌平君,这才来助昌平君拨乱反正。
绝不是为了给你家房本换名来的!
大秦的做法让楚人都为之称颂,真不愧是王者之军,真不愧是圣君之师,秦王是真讲究人,体面人啊!
昌平君更是感动至极。
大王真是体面人啊!就知道大王重情重义,自己在大秦是有面子的!
但是昌平君也有些不太满意,秦王讲道义讲过头了!
都这情况了,还跟那贼子讲什么道义,在那贼子出兵攻伐负刍,后方空虚之际,直接去办了他多好。
以自己的名义,加上秦军的凶悍,那边两败俱伤的时候,可以一举定乾坤,自己这王位大概率就定了啊!
结果现在自己就这么七座城。
昌平君好不容易调整好心态,七座城也不错了。
一个好的开始。
起码在秦国的支持下,这七座城是完全听自己的,地盘虽然暂时还小,可是终究是自己的!
掌握一切的感觉就是好!不用受谁掣肘的感觉就是好!
有秦国为后盾,早晚可以拿下楚国!
当秦军停下进攻的步伐,楚幽王也是绝不敢主动进攻。
哪怕已经恨的要死,楚幽王也只能派出使臣去交涉。
至于负刍这边,也是狼狈的逃回了江东,不过他主要是军心的损失,真正的损失反而不多。
这时候他也确定了,好弟弟和自己也不是一条心啊,这是想借秦国的力承继大统啊。
负刍冷笑一声,只可惜,傻弟弟是与虎谋皮,很明显,秦国没那么顺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