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隆万盛世 > 969半路杀出个张翰

969半路杀出个张翰

969半路杀出个张翰 (第1/2页)

大明六部尚书,除了工部尚书朱衡和左都御史葛守礼外,其他几位尚书都是最近才升上来的。
  
  比如户部尚书王国光、兵部尚书谭纶,刑部尚书王之诰都是去年才上任的,礼部尚书张翰刚刚下了旨意,人都还没赶到京城。
  
  就这样的资历,要想接任杨博的吏部尚书之位,自然是差点火候。
  
  因为吏部尚书潜规则的存在,朝中百官也没有多想,自然都在葛守礼和朱衡两个人身上下注。
  
  以往葛守礼都给人一种只尽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官职无欲无求的态度,所以一开始魏广德就不认为葛守礼会参与对吏部尚书这一职位的争夺,所以觉得朱衡上位概率还是很大的。
  
  大明六部权利的分配,吏部管官吏,政治权利极大;户部管财政和赋税,掌握政府经济命脉;礼部管外交及一切组织活动,是门面,是皇帝的脸;兵部管军事国防;刑部管理天下公检法;工部则管理天下所有营造工程。
  
  在政治权重上来看,工部最弱,可是他是惟一一个纯消费部门,油水极大,是肥差,其他几部要想得到些好处,一定需要仰仗工部通融。
  
  虽然工部是六部衙门里油水最足的,可魏广德还是撸起袖子打算帮朱衡争夺这个位置,看重的自然是巨大的政治权利,可以帮助老乡谋求更好的出身。
  
  乡党是天然的小集体,也是所有官员没得选的。
  
  虽然魏广德不指望重现严嵩时期“朝堂半江西”的盛况,可多几个人在朝中帮自己,等熬倒张居正后,自己可不是要他们帮忙吗?
  
  只不过注定魏广德这次要失望了,张居正在发觉此题无解后,最先做出的选择就是宁愿支持葛守礼也不会让朱衡上位。
  
  葛守礼是谁,当初就是因为在徐阶和高拱争斗时不愿反对高拱,被户部官员集体针对,最后只能黯然致仕。
  
  高拱复起后,他才有机会重回朝堂。
  
  可是在这两年里,他和高拱的关系还是算密切。
  
  至于高拱被罢官为什么葛守礼不出来说话,自然也是看到高拱在朝中嚣张跋扈的样子,何况罢免旨意是得到两宫太后一起支持的,根本就翻不了天。
  
  不过最让葛守礼不满的还是,当初针对高拱的王大臣案上,杨博和葛守礼都是坚定站在高拱一边,希望他能帮高拱说话。
  
  当时张居正不说,但心里多少还是不痛快的。
  
  更别说之后,张居正还打听到新郑可是没少给他们送礼物,还包括吕调阳那里。
  
  张居正讨厌葛守礼,认为他是自命清高,也讨厌朱衡,因为他在朝中仗着内阁有人,也是很傲慢。
  
  本来无解之题,不管他如何挣扎都不得不在二人之中选择其一,但是在今天收到冯保递话后,张居正打算做票大的。
  
  朝中不是都认为吏部尚书会在葛守礼和朱衡之间选择吗?
  
  何不如自己赌一把,偏偏不选择此二人,另外提拔一个做吏部尚书,反正冯保说宫里他能搞定。
  
  只要他提的人能够进入吏部尚书人选名单,送交宫里请皇帝、太后勾选就够了,剩下的就看冯保的手段。
  
  失败,那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若是成功,他张居正在外朝百官心目中的地位可就大不相同,威望远远抛下魏广德等人。
  
  可以打破历任吏部尚书的潜规则,他这个首辅在宫里强大的影响力,相信接下来六部五寺各个衙门对自己都会马首是瞻才对。
  
  至于提拔谁做吏部尚书,这个人选自然得足够老,否则也镇不住朝臣。
  
  虽然老不代表能力强,反而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可能能力还有所下降,但是只要是科举前辈就行。
  
  官场上,中进士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中进士才是官场区别前后辈的关键。
  
  人选,张居正在刚才就已经想到了,他选择了嘉靖十四年进士张翰,资格比他都老。
  
  张居正和张翰并无太多联系,不过此人早年和他老师徐阶关系却是不错,算得上自己人。
  
  徐阶是松江府华亭县人,而张翰则是浙江杭州人,两地相距不远,前两年徐阶出事儿,也是跑到浙江避祸。
  
  隆庆元年的时候,张翰督两广军务,之后高拱复职,为了针对殷正茂布局,将张翰从两广调离,去了南京挂上工部尚书的闲职,将两广军务全权转交给殷正茂。
  
  之后两年,张翰就一直在南京任工部尚书。
  
  京城的官员,若是没人提及,谁会主动考虑南京那边那所谓六部。
  
  但真要说起来,张翰这个南京工部尚书,其实也是有资格竞争吏部尚书之职的。
  
  张居正在书房里反复思考推敲,终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廷议之时,自己就举荐南京工部尚书张翰出任吏部尚书,若是成功,不仅自己建立在朝臣心中巨大的威望,张翰因自己举荐得到吏部天官,对自己应该也会感恩戴德才是。
  
  六部因为管理朝中主要大事小情,所以推举掌部尚书自然是重中之重,不能耽搁。
  
  当初高拱就是以阁臣身份兼任吏部尚书之职,提拔党羽门人,快速凝聚出一股势力,张居正是不会让这样的事儿再次发生。
  
  现在内阁次辅魏广德,头上不就带着吏部尚书的加衔。
  
  若是拖延了,万一宫里脑袋一抽,让魏广德兼了吏部的差事儿,那可就麻烦了。
  
  于是在宫里同意杨博致仕的第三日,内阁召集朝中四品以上及六科和都察院御史三十余位官员齐聚文昭阁内进行廷议。
  
  因为只是推举人选,所以魏广德只是在那里坐着,根本就用不到他发言。
  
  该拉拢的人都已经拉拢,到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列在支持朱衡的官员名单里呈送上去即可。
  
  因为朝中对此早有议论,所以很快就有人把朱衡和葛守礼的名字提了出来。
  
  这两人本来就是朝中为数不多有资格竞争吏部尚书之位的人,自然也没人反对,所以廷议中很轻易就成为候选人。
  
  整个明朝,廷议或者朝议是很普遍的,其中朝堂议事,说白了就是君王的日常早朝。
  
  明朝的廷议制度,其实是古代处理国家大事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廷议制度并非明朝独有,但明朝的廷议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那么明朝的廷议制度有何特点呢?
  
  那就是明朝的廷议是为皇帝作决策提高参考意见的,所以皇帝一般不出面,只是由内阁会同五寺、六部、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商议大政方针,推举文武大臣,然后将情况具体上奏给皇帝,由后者裁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